服务中心

【听力科普】堵耳效应——堵住声音的退路

发布时间:2020/4/22 0:36:09

大家一定都有过这种感受:当用手指堵住耳朵时,自己说话的声音会变得很大。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堵耳
效应的一种表现。本期内容将和大家介绍堵耳效应现象和听力学中面对堵耳效应的处理方法。
堵耳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是对自身产生声音(如说话、咀嚼、吞咽、走路等等)低频感觉响度明显增加的
一种主观感觉。当一个人的外耳道被堵住后,自己说话时所产生的1000Hz以下的低频能量不能很有效地
通过外耳道口释放出来。

我们的外耳道是开放的,自己说话的声音产生的振动会“跑出”外耳道,不易被我们听到。但是,当外
耳道被堵上后,这部分振动的能量就“跑不出去”,只能留在了外耳道里了。大家现在可以用手指堵上
外耳道,再说说话试试,是不是会有那种在木桶里说话的回声和“闷”的感觉?

在生活中,堵耳效应并不会对我们造成困扰,不过在听力学中,堵耳效应这种现象会干扰测试结果和验
配体验。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临床中的堵耳效应。

纯音骨导听阈测试中的堵耳效应
01
当外耳道口被堵塞后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称为堵耳效应。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不是真正的阈值改变,
堵耳并不改变耳蜗的听敏度,是额外的声音能量传入耳蜗骨导使骨导阈值下降。

当外耳道的堵塞位置在软骨部但未达到骨部时,骨导产生的振动通过听骨链等中耳结构传入外耳道,可
引起外耳道壁软骨的振动,软骨的这一振动主要局限在125Hz~500Hz低频范围内。骨鼓膜机制能很好的
解释堵耳效应,由颅骨振动传入外耳道引起其内相对运动的气体,当外耳道开放时,这一振动能量可以
被释放出去而不易被察觉到。但外耳道堵塞后,由于外耳道口的堵塞振动产生的能量不能散播而全部经
中耳传入内耳耳蜗引起响度感觉增强,导致骨导阈值低。
1560478967386882.png
堵耳效应在测试骨导掩蔽阈值时很重要。一般认为当中耳有问题,如明显的传导性耳聋,这两股需要通
过中耳才能传入内耳的能量会受阻,因此不会存在堵耳效应。也就是说,在非测试耳为正常听力或者感
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时,才需考虑堵耳效应。
1560478967386882.png
大家都知道,掩蔽有两种方法,平台法和阶梯法,在使用平台法时,无需考虑堵耳效应;但在使用阶梯
法时,由于要使初始掩蔽级要足够大,足以使阈值发生明显变化,此时就要抵消掉由于堵耳效应所减小
的骨导阈值,因此要在初始掩蔽级上加堵耳效应值,具体数值见下表。有研究表明,堵耳效应通常发生
在1000Hz以下频率,且频率越低越明显,其大小因人而异。
1560478967386882.png

助听器验配中的堵耳效应
02
配戴助听器后,即使还没合上电池门,有些人也会感到自己说话有回声,嗡嗡的就像在木桶中说话一样
。这其实和前文提到的用手堵住耳朵是一样的原理。由于耳模(或定制式助听器外壳)将外耳道封闭后
,自己说话的声音经中耳和颅骨传导,引起外耳道软骨的振动而造成的。正常情况下(不戴助听器)外
耳道是开放的,这种振动能量被释放出去而不被察觉。当外耳道被耳模封闭后,这部分能量就被留在外
耳道里,从而产生“堵耳效应”。

但这种堵耳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有没有发现,戴助听器的弱听人士,有些人会觉得自己说话回声明
显,但有些人一点也没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前文提到,堵耳现象出现在低频,对于低频听力差的患者,并不是堵耳效应不出现,而是听力不好听不
见。反而是低频听力比较好的患者,容易出现堵耳效应。对于弱听人士来说,低频听力损失小于40dB
HL的更容易在戴上助听器后听到自己说话有回声。
目前,助听器验配中主要有四种方法来缓解堵耳效应:
1
增加通气孔直径
通气孔内径增加,长度缩短,会使得低频截止频率上移,增加低频衰减程度,减轻堵耳效应。一般来说
,当通气孔内径小于1mm时,其基本上不能解决佩戴者产生的堵耳效应;而当通气孔内径达到3.5mm时,
其基本可以有效地解决佩戴者的堵耳效应。
2
耳模制取
加长耳膜尖端深度,使耳膜尖端深入到外耳道的硬骨质部分,其它部分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不要紧密贴
合外耳道,这样不仅使患者佩戴舒适,而且可以使软骨的振动能量被释放出去,明显减弱堵耳效应。
3
降低助听器低频增益
这样使得低频声音的能量减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堵耳效应。
4
选配开放式或受话器外置式助听器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