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心

噪声——伤人于无形

发布时间:2021/12/21 9:20:33

凡是人不需要或不愿听的声音即为噪声。人类生存空间无时无刻不为各种各样噪声充满,除自然界的噪声外,还有人为的噪声袭扰。近代社会发展由于工业、交通、生活所产生的噪声,其强度和种类与日俱增,俨然已成为世界七大公害之首。此外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环境中还存在超声和次声波,威胁着大家的健康。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它能引起听觉、心血管、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以及视觉系统或器官功能紊乱和疾病。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听力损伤,对内耳的损伤为主。这些损伤与噪声的强度、频谱、暴露的时间密切相关。

表现形式

无论是暴露在一次短时间的强噪声或长期反复的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下降,统称噪声性听力损伤,又称噪声性聋或噪声损伤,其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

(1)暂时性阈移:接触噪声后在听觉疲劳的基础上产生,当脱离声源后,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恢复。

(2)永久性阈移:暂时性阈移逐渐积累,但经休息不能恢复或遗留下未能完全恢复的听阈改变,即为永久性阈移,是由于长期的、反复的暴露在噪声环境中而造成的听力损伤,也称作慢性声损伤。

(3)急性声损伤即爆震性聋:当受一次强噪声或短时间内的脉冲强噪声(如气锤、锻工)刺激引起的声损伤称急性声损伤。

(4)功能性聋:爆震的强烈声响成为心因性因素,引起中枢功能抑制导致功能性聋,往往和爆震性聋同时存在。

(5)进行性听力下降:继发于慢性或急性听损伤后,听力进一步下降,由4 kHz、6 kHz开始逐渐扩大,听力呈斜坡型下降。

噪声性聋的临床表现
长期接触噪声刺激,内耳会发生病理性损害,可造成职业性耳聋即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长期接触噪声后的表现个体差异很大,但基本症状包括耳鸣、听力下降、头疼、头晕,以及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症状。

(1)耳鸣:持续性,随工龄延长而加重。

(2)进行性听力损伤:纯音听力曲线在病变初期仅表现在3~6 kHz产生轻度可完全恢复的凹陷。在继续接触噪声后,听力曲线在4~6 kHz 呈V型或U型下降,占70.98%。一般双耳听力曲线相似,近声源侧较重。

(3)前庭功能障碍:长期的噪声刺激可引起前庭功能障碍,表现为眩晕、外物摇动、平衡失调等。

(4)急性声损伤:多因爆炸巨响引起,爆炸声可高达180 dB,伴超强的声刺激后可有耳鸣、耳聋、短期内听力可完全损失,迷路震荡、脑震荡等一系列症状。病人剧烈耳鸣、耳痛、眩晕,重者可出现昏迷、休克。检查时鼓膜可有充血、破裂、出血,重者听骨链可损伤,可伴有脑脊液漏或颅底骨折。纯音听力曲线呈V型或U型下降,或重度耳聋,如同时伴有功能性聋可表现为全聋。

(5)其他系统症状:长期接触噪声症状严重者可有全身表现,如头晕、失眠、多梦、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心情抑郁、思维混乱、易激动易怒等神经系统症状。血压升高、心慌、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恶心、食欲不振、消瘦等消化系统症状。视觉清晰度下降,对颜色分辨力减退,视野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可出现内分泌失调等表现。对妇女的月经、妊娠、胚胎发育都有一定影响。

噪声损伤的影响因素
(1)个体易感性:在相同环境下,同龄人群中10%对噪声敏感,25%对噪声最不敏感,个人体质差异可能与遗传、耳部结构、心理因素等有关。老年人男比女易感,年龄越大损害越严重。

(2)噪声强度:噪声强度越大,听力损伤越重、越快,噪声耳聋的发病率随噪声强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如噪声强度达55 dB 强度一般无听力损伤,65 dB 约10%产生听力损伤,130 dB 以上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3)噪声频谱特性:噪声强度相同时高频噪声比低频噪声对听力影响要重;窄带噪声和纯音噪声比宽带噪声对听力影响要大;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突然出现的噪声比逐渐出现的噪声对听力损害要大。

图片
(4)暴露方式:持续暴露比间接暴露损伤要重,暴露时间越长损伤越重,工龄越长损失越重。长期坚持采取防护措施可大大减轻噪声损伤。

(5)体内因素的影响:与体内神经内分泌的改变、高血压、脂代谢异常、镁缺乏、铁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6)原有听力损害及耳病:多数内耳疾病对噪声更敏感,中耳传音系统存在病变,可减少进人内耳的能量,从而减轻噪声对内耳的损伤,但在中耳肌瘫痪时,反而使内耳更易遭受损伤。

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防治
(1)噪声控制:由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入手,多方面采取措施、清除声源,降低声强,限制噪声的传播,运用隔声、吸声、防震等材料,制定噪声卫生标准,噪声允许标准90dB或85dB(A),每日工作8小时。

(2)个人防护:为减少声损伤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噪声控制未能达标时更为重要。防护用具:耳塞、耳罩、隔声帽。80dB应使用耳塞,90dB应使用耳罩等防护。紧急情况下应用棉花等软物或小手指堵塞耳内,爆炸发生来不及躲避,应就地背向爆炸源卧倒,张口呼吸,减少受伤程度。

(3)卫生监督:就业前应检查听力,神经性听力损失者最好不从事噪声相关职业,接触噪声者需定期测听,及时发现早做处理。工厂应定期检测工作环境控制噪声。加强对爆炸物、高压容器和易燃易爆物的管理,消除各类爆炸事故的隐患。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