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心

听障儿童在听觉口语训练

发布时间:2022/11/5 17:54:53

听障儿童在听觉口语训练

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称为婴儿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特殊需要儿童首先是儿童,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听障儿童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和普通儿童之间有很多共性。
儿童在生理形态、结构及功能上发展迅速,这些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中,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状况对其听觉言语康复有重要的影响。在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情绪和社会性等的特点和规律。

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中,可以通过正式的评估工具和客观的测听手段对其智力、生理发育和听力状况进行相应了解。但是对于儿童,对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评估人员的胆怯心理,可能导致评估无法进行或结果不准确。因此,一般会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和与他人互动表现,对儿童的能力做出评估诊断。依据观察结果,结合正式评估结果为听障儿童制订个别化康复计划,可以保证个别化计划更适合个体全面康复的需要。在听障儿童的听觉口语康复实践中,应着重对动作发展、视觉、注意力和模仿及情绪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评估。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动作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有其内在规律,需要通过听障儿童外在的动作表现判断其是否具有听觉意识,听觉能力发展达到何阶段,如听到声音转头,听到指令做动作等。

儿童的动作发展遵循从整体到分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的规律。首先发展的是大动作,如全身、腿和手臂的大肌肉动作,然后是手脚的精细动作,如用手拿捏东西、搭积木等。听障儿童在动作发展方面同样遵循上述规律,应熟悉不同月龄普通儿童的动作发展特点,按照听障儿童的生理年龄,仔细观察记录其动作发展,并做出准确评估。对于动作发展落后的听障儿童,可能在听觉言语等其他能力方面亦表现不佳,因此,在分析其能力发展的同时,应将动作发展状况列为考虑因素,对于动作发展落后的听障儿童不能轻易对其听觉言语等其他能力进行诊断,促进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待动作能力提升后,再对其它能力进行评估诊断。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从康复实践看,视觉在辅助听障儿童听觉口语康复中运用较多。听障儿童虽在听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但因得到了早期的发现和干预,特别得到适合的听觉补偿和重建后,听觉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是在康复训练中仍需要通过视觉等其他感觉辅助,帮助其进行听觉口语康复。

儿童对控制自己眼睛的能力比对其他身体部位的控制更好,视觉适应调节能力发展较早,速度也较快;但是这一阶段儿童的视力发育还不完全,视神经尚未成熟,视力只有成人的1/30;他们视觉集中(注视近物)的时间随年龄不断发展,能从仅注视5秒发展到注视7~10分钟,具有追视的能力;他们已经具备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更喜欢带图案的视觉刺激,以及曲线而非直线,能辨别视觉深度,获得了形状恒常性。

国内外对学龄期和听障成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听障者在视觉方面并不优于健听者。在0~3岁听障儿童听觉口语康复实践中,儿童的视觉集中和追视能力在辅助听觉训练和言语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有意识地对儿童的视觉集中和追视能力进行确认。不仅如此,在观察和评估其他能力时,视觉发展的特点也应作为分析问题的因素,如当发现儿童不能在听完指令后,正确指认某个物品或拿取物品时,应确认准备的物品是否过小,或者图片是否模糊不易辨认,是否不符合儿童视觉能力发展特点。此外,听障儿童的图形知觉和深度知觉能力是否正常,可根据需要了解听障儿童在这些能力上的具体表现。

儿童的注意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被动地受外界事物所吸引,而不是主动去注意某种事物。引起和保持其注意的刺激主要来自视觉和听觉,他们的注意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被转移,注意时间有限。尽管如此,1~3岁儿童的注意时间还是可以达到10~15分钟。
观察儿童的注意力状况,可以首先观察其是否能够被玩教具吸引,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方式进行认,听障儿童如果能够通过听觉被引起注意,说明该儿童具有良好的听觉意识,对后续的康复训练非常有利。同时,还可以确认儿童持续注意一个物品或玩具的时间,并做好记录,这有利于在今后的康复训练中更好地设计和控制活动时间。
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新生儿就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如成人吐舌头,婴儿也模仿吐舌头,婴儿的模仿学习能力具有普遍性。在听障儿童听觉口语康复中,无论是模仿成人在听到声音或指令后如何反应,还是正确的发音方式,模仿能力都直接影响其康复训练效果。
在了解儿童的模仿能力时,可以设计简单的检测环节,如成人面对孩子张大嘴、摇摇头、举手或示范扔球等,观察儿童是否会模仿,如果儿童不清楚模仿任务,可以通过成人之间的多次示范或使用强化物进行正增强,以此观察听障儿童的模仿能力。

儿童在出生后1年,听觉能力发展迅速,在新生儿阶段,就能表现出明显的听觉集中。1岁以内的儿童在不同月龄有不同的表现,听觉阈限逐步降低,听觉定位能力越来越准确,能够分辨各种声音,并做出不同的反应,会跟随声音,特别是乐音不断重复身体动作,接近1岁时开始理解说话人的具体意思,特别是指令性话语。

听觉能力是在具有正常听力的前提下逐渐发展的,对于听障儿童而言,特别是0~3岁期间,绝大多数是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时间不长,听觉能力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参照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对其听觉能力进行评估诊断。首先要确认听障儿童是否具有听觉察觉能力,即当一个声音出现后,观察儿童是否会有反应,如转头、停止动作、左顾右盼、瞪大眼睛、微笑、惊吓等表现;其次,观察儿童是否把听觉作为主要的感觉形态,即在不同情景下,声音是否可以随时随地引起儿童的反应;听觉分辨和辨识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儿童是否喜欢制造各种声音的表现来了解。还可以给听障儿童下简单的指令,如抱抱、亲亲等,以了解孩子的听觉理解能力,对于听觉能力发展较好的儿童,则可以着重了解其听觉记忆和听觉描述能力。

0~3岁是儿童言语发展最迅速的阶段,1岁前是准备阶段,该阶段儿童能够模仿发音,1岁后开始掌握基本语言,能够使用字、词、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量达到1000个左右,会出现扩大和缩小词义的情况,语句的发展要经历从单词句到多词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的过程。

在了解听障儿童言语能力时,应考虑到儿童因听力损失导致在言语能力上与健听儿童的差距,从最基本的模仿发音开始,了解儿童是否能发出声音模仿他人发音,并观察其在表达个人需求时是使用声音还是肢体动作。对于言语能力发展较好的儿童,则可以了解其词汇量、语音清晰度、句子使用等状况,以此分析其语言发展阶段。康复教师在评估其言语能力时,应创造轻松的氛围,让儿童尽可能以自然和真实的状态呈现语言,这样的评估诊断最为可靠。

情绪是以主观态度体验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并伴随身体的行为表现和生理变化。喜和惧是原始情感,是通过社会互动从父母相处学习的;生气和悲伤往往是伴随儿童试图实现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而伴随的情绪;害羞和愧疚是社会情绪,是自我和他人的态度体验。情绪智力理论认为儿童的情绪智力大致可以包括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3个方面。

听障儿童对情绪认知的能力比健听儿童低,这与其沟通能力低下有很高的关联性。早期干预帮助听障儿童能够通过听觉理解语言,加强沟通能力,缩小与健听儿童的差距。尽管如此,父母过度保护和主导地位,或者同伴和教师对他们的态度都有可能造成其情绪障碍,进而影响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听障儿童的情绪主要表现为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态度、对自己物品的态度、与父母的互动、在游戏中对玩具的态度,以及教师和父母交谈时的态度等,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儿童,了解其表达情绪的方式,儿童是否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

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3方面。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两方面。在自我意识能力方面,应着重了解其自我控制能力的状况。早期儿童自我控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迟满足。听障儿童因其语言能力的不足,在自我控制方面缺少语言的约束和引导,在康复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不能理解成人的指示,不能理解任务的要求等情况。因此了解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状况,有助于在后续康复训练中,调整康复方案,采取更适合的策略达成康复训练的目标。
儿童的社会适应主要表现在对陌生人、陌生环境和生活的适应。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因其参与康复训练过程中,势必需要面对更多的陌生人,训练环境也是其必须面对的陌生环境。

儿童与父母和主要照顾者依恋的质量和类别影响儿童对环境的安全感,也影响儿童对环境的探索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在自发地对他人友好,亲近和移情中,与其他孩子地分享与合作,与成人合作等。应了解听障儿童的依恋类型、分享和合作能力,这些虽然与儿童的康复训练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促进听障儿童的融合,而且可以根据其社会行为能力的状况,调整康复训练活动方式。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评估诊断儿童各方面的能力,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可能涉及到人格和适应性行为等。听障儿童的听觉口语康复训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听障儿童行为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常会遇到训练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这些问题如何预防和解决,需要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入手,用规律和特征解释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并从中找到解决方法,从而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实施。在听障儿童的康复实践中,除了听觉言语能力评估,对其他方面的观察与评估还可以帮助,制订适宜的个别化康复方案。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