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心

认识我们的耳朵(中耳篇)

发布时间:2023/3/20 17:37:48

讲完了外耳道,向里走,我们就在外耳道的深处遇到了像纸片一样薄的耳膜,可以说薄如蝉翼。耳膜是外耳与中耳的分界线,它将中耳与外界隔绝起来,所以正常的耳朵,中耳与外耳道是不相通的。耳膜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有的人外耳道比较直,可以借助灯光看到泛白的耳膜,多数情况需要借助特殊的耳科器械才能看清楚。
耳膜的主要作用是随着进入外耳道的声波而发生内外移动,类似于鼓的封皮。耳膜由于很薄,过大的冲击气流,外物和感染会引起耳膜破裂,也就是常说的鼓膜破裂或穿孔。比如打耳光。耳膜破裂后,如果没有感染化脓,一般都会自行愈合,愈合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数天到数月。这期间需要防止外耳道进水,避免感冒,避免做捏鼻鼓气动作(后面会讲到为什么)。除了急性破裂,耳膜还会因种种原因而出现局部内陷,多数是耳膜上1/3部分,看上去比较松弛,也称为松弛部,下2/3部分为紧张部,这部分像鼓的封皮,主要起传音作用,这部分发生穿孔会引起听力下降。松弛部内陷会引起脱落的上皮组织无法排出,从而不断积聚,不断生长就会向内压迫破坏周围的骨头和结构,也会引起感染,这种状态就是所说的胆脂瘤形成,需要尽早手术切除。
超过三个月的鼓膜紧张部穿孔,依靠人体自身的愈合能力来修复恢复正常的状态和功能已经不太可能,这时候就需要耳科医生来帮忙进行所谓的鼓膜修补手术。尽管称之为鼓膜修补手术,并不像名称所说的那样,把鼓膜补起来。医生的工作其实就是通过手术显微镜或耳内镜进入外耳道,看清楚鼓膜的结构,使用显微器械在穿孔的边缘把边缘失去生长能力的瘢痕组织去掉,暴露鼓膜正常的三层结构,然后使用人工材料或机体其他地方的膜样组织比如包裹颞肌的筋膜,包裹耳屏软骨的筋膜或脂肪组织或软骨片在穿孔部位搭一个桥,这样前面新鲜暴露的鼓膜三层结构中的皮肤和粘膜上皮组织就会沿着搭的桥爬行最终封闭鼓膜穿孔,搭桥的组织会在后期的重建过程中被重新破坏吸收变成鼓膜结构或直接参与鼓膜的重建。鼓膜修补能否获得成功和机体自己的修复能力,中耳的通气功能好坏以及术后护理有关系。
越过了耳膜,就进入了神秘的中耳腔,这里结构复杂,类似钟表的内部。但是耳膜并不是孤立的一层薄薄的结构。为了完成声音的传递,耳膜除了四周固定于外耳道四周的骨壁(鼓环)和外耳道上壁的骨头边缘封闭外耳道底之外,其中上部还包裹着外形类似锤子的锤骨,锤子的柄被鼓膜包裹,锤子的头向上,里面与砧骨通过韧带关节连在一起,而砧骨的另一端又和外形似马蹬的镫骨通过关节韧带连接在一起。
马蹬的底,卵圆形的骨板刚好通过一圈韧带封住内耳的入口。整个三块听小骨组成的传递系统也就是医学上称之为听骨链的结构,就位于鼓膜内侧中上部分的骨性窝内,耳科医生称这个类似阁楼的空间为上鼓室,其中两块肌肉和许多韧带和筋膜像绳子一样固定着这套精密的传音系统。当耳膜收到声音撞击内外活动时就会带动锤骨柄内外运动,锤骨头把运动传递给砧骨,砧骨传递给镫骨,最终引起镫骨底板内外活塞式运动,将耳膜的动能传递入内耳。
听骨链是人体最精细的结构系统之一,它的正常工作可以让我们感知20HZ-20000HZ的声音频率变化和1db的声音响度变化。当然听骨链的正常工作,需要中耳腔处于正常的压力状态,中耳粘膜处于正常的状态,一旦中耳压力或中耳粘膜发生变化,比如咽鼓管功能不良,鼓膜穿孔,中耳发炎就会影响听骨链的活动,从而引起不适症状,包括耳闷感,听力下降,耳鸣等。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人体设置了许多防护措施,比如为了防止脆弱的耳膜穿孔,人体将耳膜藏在深深的外耳道里面,周围都是坚硬的骨头。为了防止水进入,外耳道呈现特殊的弯曲形状,为了防止虫子和灰尘进入,设置了耵聍腺。为了防止中耳压力突变,设置了咽鼓管开放关闭平衡压力(咽鼓管顾名思义是连接中鼓室和鼻咽腔的管子)。
为了减少外界声音的突然变强对内耳的损伤,设置了两块肌肉,分别固定在锤骨颈部位的鼓膜张肌和固定在镫骨颈的镫骨肌。两块肌肉除了有稳定听骨链的作用外,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镫骨肌在强声刺激(比如打雷,对耳朵大声说话)时,可以收缩,将镫骨底板向外拉紧,减少镫骨的活动度,从而降低进入内耳的声音能量。而鼓膜张肌在人体进行咀嚼等动作时按需收缩,将锤骨柄拉向内侧,鼓膜紧张起来,降低咀嚼动作产生的低频声音的传导,提高高频音的传导,从而使我们在咀嚼时仍然可以对声音进行有效的感知辩识。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