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类别
服务中心
央视再度曝光|助听器市场乱象:低质伪劣、验配缺失或成老年人听力健康“拦路虎”
央视再度曝光|助听器市场乱象:低质伪劣、验配缺失或成老年人听力健康“拦路虎”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群体听损问题日益突出,助听器作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这一银发经济领域却暗藏隐患。2月23日央视首次曝光部分宣称"免调试、即戴即用"的网购助听器存在严重使用风险。
时隔三周,3月14日晚9点央视再度深挖助听器行业乱象:线上渠道伪劣产品泛滥、商家虚假宣传误导消费、专业验配服务体系缺位等。调查显示,未经专业验配的助听器不仅无法有效改善听力,反而可能加速残余听力衰退,给老年群体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视频摘选自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栏目
网购产品体验差:
从“听不清”到“不敢买”
江苏南京的徐先生为90多岁的母亲网购一款价值6200元的助听器,但多次调试后,老人仍饱受声音忽大忽小、杂音干扰的困扰。商家以“机器无质量问题”为由拒绝退款,令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类似遭遇并非个案——河北赵女士为父亲购买的2000元助听器,两个月内两次断裂,维修后问题依旧。
据消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助听器相关投诉集中在线上渠道,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包括噪音干扰、助听效果差、使用寿命短等。专家指出,部分企业以“一锤子买卖”心态经营,导致用户体验恶化,加剧消费者信任危机。
低价陷阱与虚假宣传:
伪劣产品威胁残余听力
电商平台上,助听器价格从百元到万元不等,大量低价产品以“无需验配”为卖点吸引消费者。然而,多款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明确标注“需经验配使用”。专家强调,免验配助听器实为噪声源,长期佩戴或导致残余听力加速衰退。
此外,骨传导助听器宣传乱象突出。尽管商家普遍宣称“适用多种程度和类型听力损失”,但专家指出其仅适用于较轻的传导性听损或混合性听损。专家解释,骨传导产品通过震动颅骨传声,对听力损失程度要求严苛,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更需气导助听器。
认知误区与专业缺口:
早干预与科学验配是关键
北京市民曹先生20年前已发现听力损失,却因“越戴越聋”的误区拒绝助听器,直至交流困难才就医。
专家强调,听力损失应遵循“早发现、早干预”原则,及时佩戴专业验配的助听器可保护大脑听辨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存在数量与质量双重缺口,部分机构缺乏专业调试能力,导致高端设备也难以发挥应有功效。
破局之道:
标准化建设为听力健康筑牢防线
助听器行业的良性发展亟需构建科学完善的产品与服务标准体系。这不仅能够降低消费者因误购劣质产品或不当使用导致的健康与经济风险,更能为听力健康领域的长远发展注入科学化、规范化动能。
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杨欣怡博士指出,助听器不是普通商品,而是需要医学与技术结合的专业医疗器械。“科学验配方能守护‘听见的权利’。”她强调,消费者应主动规避“免验配”类产品,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验配机构和专业的助听器验配师,并进行每年至少一次的听力复查。
针对行业人才建设,杨博士特别呼吁助听器验配师群体积极主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一方面持续学习最新专家共识与临床指南,另一方面积极关注并践行国家最新助听器验配服务标准,将“以家庭保健为中心”理念贯穿于听力评估、助听器验配、康复指导全流程,真正实现从“产品交付”向“听力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务升级。
助听器行业乱象背后,折射的是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的紧迫性与市场规范化滞后的矛盾。
随着新规落地,行业或将迎来洗牌。但政策执行力度、企业责任意识与消费者认知提升,仍需多方协同推进,方能让“听得清”不再成为老年群体的奢望。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