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类别
服务中心
警惕高频听力损失
你是否曾在喧嚣的街道上听不清朋友的谈话?或是在接电话时,总觉得对方的声音“模糊不清”?这可能
是高频听力损失悄悄找上门的信号。这种不可逆的听力损伤正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高危人群,本期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容易让人忽视的健康危机。
当纯音测听的结果在2000-8000Hz的结果下降明显,而低频和中频在正常,或者是轻度的听力损失,称为
“高频听力损失”。
损伤机制
耳蜗的解剖结构
耳蜗的外形似蜗牛,呈螺旋状。耳蜗基底膜上不同区域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底部负责高频声音的感知,
顶部负责低频声音的感知。声音传播均需通过蜗底周基底膜的振动自下而上传播,因此感受高频的基底膜
更容易疲劳和受损。
外耳道共振效应
外耳道自然共振峰为2kHz-4kHz,故最容易导致4kHz-6kHz频率范围内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通常从4kHz左
右开始,逐渐影响到周围频率。
听神经分布
听神经的外层是由来自耳蜗底部的神经组成,主要传送高频声音。中间层是由来自耳蜗顶部的神经组成,
主要传送低频声音。所以外伤、缺血缺氧等环境的变化都会最先影响到来自高频的外层神经。
高频听力下降的表现
日常交流困难
听不清/s/、/sh/、/p/、/k/等高频辅音
女性或儿童声音更难听清
嘈杂环境中交流吃力
环境声感知异常
听不到高音调声音如鸟鸣、电话铃声、门铃、微波炉提示音、闹钟声等
音乐听感改变,难以捕捉小提琴、长笛等高音乐器声或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其他常见表现
耳鸣、声音方向辨别力下降、电视或电话音量调高
预防措施
高频听力损失预防的关键在于减少噪音暴露、遵循“60-60”耳机使用法则(音量不超过60%,时长不超过
60分钟),并定期进行听力筛查。若出现耳鸣、对话困难等症状,应尽早干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可有效
改善生活质量。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