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类别
服务中心
骨导听力
骨导听力
钟南山院士曾提醒:“听不清赶紧治,用用助听器,减少老年痴呆的几率。” 这话点醒了不少人 —— 听力损失不只是 “听不见” 那么简单,还可能悄悄影响大脑健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家人聊天时,对方明明在说话,自己却总听不清;开会时,明明坐得不远,却总错过关键信息?这些可能都是听力损失在 “作祟”。
全球约 15 亿人正受听力损失困扰,其中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患者(比如中耳炎患者)更犯愁:传统助听器常因耳内流脓、鼓膜问题效果打折。好在骨导耳机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 它能跳过外耳和中耳的 “障碍”,直接通过头骨把声音传到内耳,给这类患者带来了新可能。
先搞懂:什么是 “骨导阈值”?
我们的耳朵就像一套精密的 “声音传导系统”:声音先通过空气传到鼓膜(这一过程叫 “气导”),再通过颅骨传到内耳(这一过程叫 “骨导”)。当听力出现问题时,听力师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其中 “骨导阈值”—— 简单说,就是耳朵通过骨头传导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分贝数。
无论是气导助听器还是骨导耳机,在验配过程中,纯音测听是必不可少的检查,会同时测出 “气导阈值” 和 “骨导阈值”。通过对比这两个数值,听力师能准确判断听力损失的类型:是声音传导环节出问题的传导性听力损失,还是内耳或神经出问题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是两者皆有的混合性听力损失。这些数值也是听力师调试设备计算 “增益”(即放大声音的程度)的重要依据,能帮助听力师更精准地掌握患者的听力状况,让设备的效果更贴合个人需求。
用数据说话:骨导耳机对谁更有效?
英国研究团队针对 33 名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患者做了实验并用数据
测试结果:
01
效果对比:骨导阈值<50 dB 患者明显受益
轻度组(21-34 dB):使用骨导耳机+蓝牙无线麦克风后,在安静的环境下,语音识别分数中位数提高 10%,且效果有统计学意义(简单说就是 “有用”)。
中度组(35-49 dB):语音识别分数中位数提高 27%,虽然整体数据未达统计学意义,但 10 人中有 4 人进步超 20%,个体效果显著。
重度组(>50 dB):语音识别分数中位数仅提高 2%,几乎没效果。
研究还发现:原本自己听不清(语音识别分数<50%)的患者中,9 人使用骨导耳机+蓝牙麦克风后,分数直接飙升到 50% 以上(从平均 7 分涨到 61 分),可识别以随机顺序呈现的辅音-元音-辅音单词。而这些受益明显的患者,全部属于骨导阈值<50 dB的群体。
一句话总结:骨导阈值<50 dB 的患者,在安静环境下使用骨导耳机+蓝牙无线麦克风后,一半以上的人能提高语音辨识10%-27% 的内容;而>50 dB 的患者,基本感受不到变化。
02
气骨导差距越大 改善越明显
研究还发现:当气骨导差距越大时,语言识别提高越多。经过模型分析发现气骨导差距每增加 1 dB,使用该骨导耳机+蓝牙无线麦克风时,语音识别分数就会增加>1分。
一句话总结:在安静环境下,骨导阈值<50 dB,同时当气骨导差距越大的患者,越容易从中获得效益。
实验观察:
本研究中所报告的积极效果依赖于骨导耳机与蓝牙无线麦克风的协同使用,若单独使用骨导耳机,其效果尚不明确。同时,该实验仅在安静环境下进行,未涉及嘈杂的日常环境,因此在实际复杂声景中的适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核心:“适合” 比 “技术” 更重要
气导助听器与骨导听觉设备各有其明确的适用人群与使用场景:
气导助听器技术成熟、适配范围广,目前仍是大多数听力损失患者的首选方案,尤其适用于外耳与中耳结构基本完好、存在感音神经性或轻度传导性听力损失的人群。
骨导耳机配合无线麦克风对轻中度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且气骨导差异较大的患者在安静环境中具有明确辅助价值,但对重度患者效果有限,且设备组合与实际环境的影响需谨慎考量。
科学选择听力辅助:专业评估是关键
听力损失的干预从来不是 “一刀切”。无论选择哪种设备,都需要先通过专业的听力检查,明确听力损失的类型、程度(如骨导阈值、气骨导差值等),再结合自身的生活需求、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
对听损患者来说,建议在医生和听力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评估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 毕竟,能切实改善听力、提升生活质量的,才是最优选择。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免费预约测听或试听体验!
[返回上一页]